盐酸氢吗啡酮与传统吗啡相比优势在于用于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急性疼痛的治疗,以及口服缓释片对于慢性癌性和非癌性疼痛的治疗。其疼痛缓解的疗效更佳,持续时间更久,不良反应更少。这些优点使得盐酸氢吗啡酮广泛应用于术后患者、癌性慢性疼痛患者。盐酸氢吗啡酮在老人和小儿的用药上也有一定优势。

(1)鞘内应用

对于传统麻药术后的剖宫产患者,吗啡一直广泛应用于产妇术后临床硬膜外连续镇痛。最新的研究表明,用鞘内注射氢吗啡酮代替吗啡有更好的镇痛效果,对于术后马上进行哺乳的患者,酒石酸氢可酮的血浆水平在母乳喂养期是可以接受的。由于鞘内注射氢吗啡酮能更快到达背角神经元,因此镇痛起始时间大大提前,与鞘内注射吗啡及芬太尼相比较,氢吗啡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降低了后期呼吸道抑制的风险。吗啡、芬太尼都因为其脂溶性的特点常被应用于硬膜外镇痛,但两者的辛醇—水分配系数(KOW)分别为1和955,其结果就是吗啡起效时间长,作用时间也较长,芬太尼刚好完全相反。相比之下,盐酸氢吗啡酮既能更快达到镇痛作用,且镇痛时间也较。

关节镜手术患者常常在术后出现急性疼痛,所以有效的镇痛需要在术后第一个24h内达到目的。有研究表明,重比重的布比卡因在鞘内注射的同时加入少量的氢吗啡酮可以有效缓解关节镜类手术术后急性疼痛。研究结果表明,少剂量的鞘内注射氢吗啡酮(<2μg/kg)可以更安全有效地缓解急性术后疼痛。

(2)静脉应用

对于急性、剧烈疼痛患者,使用2mg盐酸氢吗啡酮直接静脉注射与“1+1”滴定注射法没有临床效果差异,研究表明“1+1”滴定注射法有阿片类药物“节俭作用”(opioid-sparing effect);在随机临床试验中(RCT),“1+1”方法的患者中有42.3%可以有效减少50%的阿片类药物的用量。

在晚期癌症患者镇痛的回顾性分析中发现,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如吗啡、芬太尼类均可出现随即量增加而出现难以忍受的不良反应。经过荷兰鹿特丹大学医学部的癌症中心研究,专家表示持续静脉注射盐酸氢吗啡酮能有效缓解对于使用其它阿片类药无效的晚期顽固性癌性疼痛,并且缓解时间更持久,不良反应更少。

摘自《中国处方药》中盐酸氢吗啡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3)急性疼痛、机械通气应用

盐酸氢吗啡酮对内脏急性疼痛、躯体局部疼痛以及神经性疼痛均有疗效。有一项长期的多中心临床观察实验中发现,应用控释制剂盐酸氢吗啡酮治疗短暂性疼痛强度下降了46.5%,最大疼痛感受下降了41.3%,其中治疗内脏和躯体疼痛效果最为明显。在大部分疼痛患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睡眠障碍,应用盐酸氢吗啡酮后睡眠障碍的患病率由86.7%下降至21%。

盐酸氢吗啡酮可在需要机械通气的小儿患者中用于镇静、镇痛。以开始0.02~0.04mg/(kg﹒h)逐渐静注,最大剂量0.05~0.1 mg/(kg﹒h),可达到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大部分的患儿疼痛行为评估表(FLACC)值均小于1分。

摘自《中国处方药》中盐酸氢吗啡酮的临床研究进展。



点赞(3)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0.10983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