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品研发背景
盐酸纳布啡属于人工合成的阿片类激动拮抗剂。其于1965年由美国杜邦公司合成,1979年在美国上市,1988年在其他西方国家上市,是同类药物中唯一没有被国际麻联体列为管控药物的阿片类镇痛药。盐酸纳布啡在国外临床安全应用多年,主要用于各种复合麻醉(平衡麻醉)手术中,对病人进行术后自控镇痛,还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止痛治疗,如癌症、肝、胆囊痛和妇产科镇痛等。
在国内由宜昌人福药业独家研发,属于国家化学药品3.1类新药和二类精神药品。从2001年立项开始到成功研制,其周期长达十余年。盐酸纳布啡注射液上市前的临床研究主要是2006年9月-2008年4月的Ⅱ期临床试验及2009年-2010年的药代动力学研究。Ⅱ期临床试验主要是由国内知名临床试验机构参与完成的,如: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等。盐酸纳布啡注射液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参与完成。
2、化学结构
盐酸纳布啡注射液由宜昌人福药业独家研发在国内上市,为国家化药3.1类新药,属于二类精神药品。商品名:瑞静。规格:2ml:20mg 10支/盒。盐酸纳布啡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主要激动κ受体、部分拮抗μ受体。
化学结构
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纳布啡,化学名称:(-)-17-(环丁烷甲基)-4,5α-环氧吗啡-3,6α,14-羟基盐酸盐倍半水合物。化学结构与羟吗啡酮和纳络酮相近。分子式:C21H27NO4 ·HCl·1H2O,分子量:420.93,本品的辅料:枸橼酸,枸橼酸钠,氯化钠。
3、作用机制及药理
盐酸纳布啡是一种强效镇痛剂,受体研究显示,盐酸纳布啡能与μ、κ和δ受体结合,而不与σ受体结合,盐酸纳布啡为阿片受体激动拮抗剂,主要激动κ受体、部分拮抗μ受体。
κ受体在脊髓内分布浓度较高,有研究认为也分布在导水管周围灰质、海马、丘脑的某些核和横核等脑组织中,但未得到公认。阿片受体中,κ受体与内脏痛的发生密切相关,κ受体激动剂对内脏痛更有效。盐酸纳布啡激动κ受体产生镇痛作用,以质量单位计,其镇痛效果与吗啡基本相当,另外还一定概率出现镇静作用。
盐酸纳布啡的阿片拮抗效应为为喷它佐辛的10倍。盐酸纳布啡的呼吸抑制发生率低(报道的发生率为1%或更低)且具有天花板效应,即在与不影响呼吸的其他中枢活性药物合用时,剂量大于30mg时呼吸抑制程度也不再随剂量进一步增加。与μ受体激动型镇痛药(如吗啡、羟吗啡酮、芬太尼)同时,或给予上述药物后给予盐酸纳布啡,可部分逆转或阻断由这些药物引起的阿片诱导的呼吸抑制等副作用。
4、药代动力学
盐酸纳布啡注射液可经静脉、皮下和肌肉等途径给药。静脉给药2~3分钟起效,皮下、肌内注射15分钟内起效,血浆半衰期为5小时,作用持续时间为3~6小时。肝脏是唯一代谢场所,主要经肠道清除,小部分经肾脏清除。盐酸纳布啡代谢产物无活性1。
参考文献:1.Janet K,Coller Lona L.Role of active metabolites in the use of opioids. Eur J Clin Pharmacol 2009;65:121–139.
5、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纳布啡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预见,且与其他阿片类药物联用可减少其副作用。
据国外文献报道,临床用纳布啡治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镇静,临床1066例接受该药治疗的患者381例出现了镇静(发生率为36%)。不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多汗99例(9%),恶心/呕吐68例(6%)、眩晕58例(5%)、口干44例(4%)和头痛27例(3%)。此外还可发生一些罕见的不良反应(报道的发生率为1%或更低),如呼吸抑制、消化不良、高血压、低血压、消化不良、口苦、面部潮红等。
纳布啡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禁忌症:对盐酸纳布啡或本品中其它成分过敏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