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产品背景

 

阿芬太尼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1976年由保罗杨森合成,1983年在荷兰首次上市,1987年引入美国市场。在人体,其镇痛效价是吗啡的15倍,静脉30s起效,作用时间约15min,阿芬太尼在肝内代谢,代谢产物无药理学活性,主要为去甲阿芬太尼,以原形从尿液排出的不到1%。蓄积作用轻微,安全界限也较大,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该品种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已被美国药典、英国药典、欧洲药典等收载。

 

阿芬太尼的全球应用较为稳定,2012年消费20.3kg,2016年21.2kg,根据INTER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BOARD(INCB,国际麻管局)数据显示:

2016年芬太尼及类似物消耗和分布

年份

消耗量(kg

主要消费分布

阿芬太尼

21.2

英国占全球消费量的38.1%,意大利12.8%,巴西(6.8%),美国6.7%

瑞芬太尼

69.6

中国占全球消费量的16.6%、意大利10.2%、日本10%

芬太尼

1400

美国占29.9%、德国19.7%

舒芬太尼

4.9

降序排序依次为中国、德国、美国、法国、西班牙和塞尔维亚共占88.3%

 

 

2、化学结构

 

盐酸阿芬太尼注射液为化学药品3类新药,属于麻醉药品。商品名:瑞吉欣。

化学名称:N-[1-[2-(4-乙基-4,5-二氢-5-氧-1H-四唑-1-基)乙基]-4-(甲氧甲基)-4-哌啶基]-N-苯基丙酰胺盐酸盐

化学结构式:

1.png

分子式:C21H32N6O3·HCl

分子量:453.0

本品的辅料:盐酸、氯化钠

 

3、作用机制

 

盐酸阿芬太尼注射液是μ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治疗作用是镇痛和镇静。

 

4、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

 

静脉注射阿芬太尼后,其血浆浓度可用二室或三室模型来描述。阿芬太尼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例(90%)较芬太尼高。由于其相对低的pKa (6.5),在生理pH值下,阿芬太尼大部分(90%)呈非解离形式。因此,尽管阿芬太尼蛋白结合力更强,但其溶解部分比芬太尼更多。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阿芬太尼在静脉注射后达到峰值效应的潜伏期短。

阿芬太尼的主要代谢途径与舒芬太尼相似,包括氧化脱羟作用和脱甲基作用、芳香基的羟化作用和葡萄糖醛酸化。阿芬太尼降解产物几乎无阿片活性。人体阿芬太尼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 3A3/4 (CYP3A3/4) 完成。 这种酶在人体内表现的活性范围至少相差8倍。阿芬太尼也可经人肝微粒体CYP3A5代谢,其在遗传药理学表达水平上显示出多于20倍的变异性,因此导致人肝对阿芬太尼代谢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311]。体外试验表明,临床剂量的丙泊酚浓度影响阿芬太尼和舒芬太尼在猪和人肝微粒体部分的氧化代谢降解。

表 常用阿片受体激动剂的理化及药代动力学数据


吗啡

芬太尼

舒芬太尼

阿芬太尼

瑞芬太尼

PKa

8.0

8.4

8.0

6.5

7.1

pH7.4时的非游离部分(%)

23

<10

20

90

67?

辛醇-水分配系数

1.4

813

1778

145

17.9

血浆蛋白结合(%)

20~40

84

93

92

80?

扩散分数(%)

16.8

1.5

1.6

8.0

13.3?

t1/2α

1~2.5

1~2

1~2

1~3

0.5~1.5

t1/2β

10~20

10~30

15~20

4~17

5~8

t1/2γ

2~4

2~4

2~3

1-2

0.7~1.2

Vdc(L/KG)

0.1~0.4

0.4~1.0

0.2

0.1~0.3

0.06~0.08

Vdss(L/KG)

3~5

3~5

2.5~3.0

0.4~1.0

0.2~-0.3

清除率[ml/(kg·min)]

15~30

10~20

10~15

4~9

30~40

肝摄取率

0.6~0.8

0.8~1.0

0.7~0.9

0.3~0.5

NA

 

 

表 特定效应的稳态浓度

药物

抑制EEG的C50

切皮或疼痛刺激的C50

意识丧失的C50

自主通气的C50

异氟烷MAC减低的C50

MEAC

阿芬太尼(ng/ml)

500-600

200-300

170-230

50

10-30

芬太尼(ng/ml)

6-10

4-6

2-3

1.7

0.5-1

舒芬太尼(ng/ml)

0.5-0.75

(0.3-0.4)

(0.15-0.2)

0.15

0.025-0.05

瑞芬太尼(ng/ml)

10-15

4-6

2-3

1.2

0.5-1

丙泊酚(μg/ml)

3-4

4-8

2-3

1.33

硫喷妥钠(μg/ml)

15-20

35-40

8-16

依托咪酯(μg/ml)

0.53

0.55

咪达唑仑(ng/ml)

250-350

125-250

EEG,脑电图;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EAC,术后镇痛的最低有效血浆浓度

括号内的值是与阿芬太尼C50相比估算而来的(详见文中所)

抑制EEG的C50是使最大EEG减慢50%时的稳态血药浓度但咪达唑仑的C50是使EEG激活50%

切皮的C50是抑制50%患者的躯体或自主神经反应的稳态血药浓度。

意识丧失的C50是50%患者对言语命令丧失反应的稳态血药浓度。

自主通气的C50是50%患者有足够的自主通气时的稳态血药浓度。

 

 

5、不良反应及禁忌症

 

行监护性麻醉(MAC)时,本品的不良反应特征与全麻时的相似,与呼吸系统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缺氧,呼吸暂停和呼吸减慢,其他不良事件分别是恶心,低血压,呕吐,瘙痒,意识模糊,嗜睡和兴奋(按频率递减的顺序)。

本品禁用于对阿芬太尼过敏的患者。

点赞(0)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0.434079s